IB高中生学习的哲学课:TOK
有次有个书展,进去培生的展区,看到一本哲学书,工作人员说这是IB高中课本。
名字叫做 Theory of Knowledge,认识论,简称 TOK。
我虽然关注过国际教育,但是并没有去看过具体的教材,所以这本书的出现,对我而言,完全出乎意料,因为翻阅时,感觉到了阅读的难度。
回去后找来电子书看了下这本 IB 必修课究竟在讲什么,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:
- 知识是什么?也就是知识区别于比如说技术,或者信仰之处
- 知识的分类,以不同的层级和维度分类,建立一个地图
- 知识如何获得或者建构?
- 知识如何验证真伪?
目录
TOK基本上就是对大学各种学科的一次反思性入门,也是对人类几千年来认识世界的范围和方式,做一次回顾。
放几个用作考试的论文题目来感受下
“知识的整个目的就是在我们个人生活中产生意义和目标”。评估此陈述的有效性。
用数学角度分析,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,我们如何知道,知识更多地是通过被动观察还是积极实验产生的?
认知的方式是对我们本能判断的一种检验。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这个说法?
看到这些题目后,不知道你会怎样想,对我而言,要写1600 词左右,且能结构完整清晰,有不小的难度,不说之后还有人会为此打分带来的压力,单是能用英文写完这篇文章也不容易,还不论是否思维全面与深刻。
对于中学生而言,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足,还得在这种情况下,去反思自己学习方法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正确性,要言之有物、富有洞察,并不容易。
但是TOK 的价值也正是在于此,它追问人的求学的结果是否正确,过程是否合理;追问求知的广度和深度;它把人的求学与广义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,追问这些联系的价值和意义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门课是非常核心的课程,它的教育意义贯穿人的一生。
应该学,那么,谁来教?论师资,这门课讲完不难,讲好不易。要在国内找到这样的好老师,可能不少,但是还可以用英文地道地表达清楚,同时又愿意在中学任教的,并不会太多。这就导致这门课的教学效果,可能跟设计课程系统的人的预期有差距。
当然这不是我能首先想到的,而是从 IB 学生的学习经历中了解到的。
我甚至可以猜测,评价一所IB高中的水平,可以通过TOK老师看出端倪。不过我不了解 IB 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体系,倒也不便多言。
如果通过大学去推测,大学里有多少充满热情,用大量的综合内容,愿意带着学生领略知识背后的知识的好老师呢?我很怀疑。
好的一点是,中学的课堂容量小,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多,大学里面大课多,互动机会少,相对来说,中学的教学更可以深入下去,但仍然要求教师的个人特质和知识储备。
关于知识的知识,关于认知的认知,关于认知过程的认知,一切反身性的认知,可以说是先哲们共同推崇的。
落在社会制度中,则是从60 年代开创的这套 IB 课程体系的出现并快速发展。除了开设这门课程之外,还设定了质量标准,包括基于权威出版社编写统一的教材、学校外部的考试评价机构等,这样就组建了一种可以全球衡量学习和教学效果的标准。
不过,这种能影响人一生的教育,往往不是考察的重点,因为它很难考察,更多是靠一个人自己的兴趣。所以,IB 的总学分中,TOK 的占比并不高。
就好比,好的习惯是人一生的财富,但是学校并不去直接考察一个人的习惯。类似的,这种哲学性的课程,终究也不是依赖学校去考察的。在校外愿意去读多少书,去想什么问题,完全是个人的选择。
TOK 的设置,让 IB体系脱颖而出。其实除了 TOK 是特色之外,考察其他课程分类之后可以认识到,其中的一个大类是社会科学类,虽然不会全部去学,但是那些蕴藏在历史经济与商业中的知识,让学生可以更早认识社会。
作为对比,与我们熟悉的、备受学区房家长们信任和信仰的体系,有哪些差异?
历史,由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有其特殊性,其本质是对于历史观的教学,这个不便于展开来说。
其他差异点,内容上体现在 IB 提供了经济和商业课程的提前介入,让青少年更早接触关于社会的基本规律;而结构上,IB 没有二维的文理划分,只通过选择课程,去学习感兴趣的科目,形成了一种自选的结构;考察方式上,也是有着根本的不同。
我先不去举例,只是看到上面那些 TOK 的考试论文题目,你就可以想象了,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,IB的考试并不会简单。
这篇文章记录下近期我了解到的一种教育体系中的一门课,管中窥豹,留个念想后续跟进。